颠覆三观触及心灵刷新认知是我创建这个博客的想法,看到了好文章虽非我原创也想壮着胆子写到博客里,希望通过点点滴滴的知识分享,能够擦亮你的眼睛,拓展你的认知,充实你的智慧来源,能跟我一道去感悟生而为人的人的思想。这次我们聊聊二战中日本是如何崩溃的?中国战区的作用被夸大。
文章目录
★对“日本投降”的几种误解;★首先,天皇早有求和的打算;★日本投降的关键性因素——战略轰炸(焦土战术)
★日本投降的关键性因素——战略封锁(饥饿战术);★日本战败的【必然性】;★中国战区的意义,到底有多大?
★对“日本投降”的几种误解
先来看几个日期:
1945年8月6日——美军在广岛投放原子弹
1945年8月8日——苏联对日宣战,出兵满洲国(东北)
1945年8月9日——美军在长崎投放原子弹
1945年8月15日——日本广播《终战诏书》,宣布投降。
由于这几个日期很接近,容易给人造成两种错觉:
错觉1:以为美国扔了原子弹(并造成巨大伤亡),所以日本才投降
错觉2:以为苏联对日宣战(并迅速拿下东北),所以日本才投降
★首先,天皇早有求和的打算
早在1945年4月份到7月份,日本天皇就意识到必定战败,并且持续推动停战和谈。如果仔细了解二战期间日本高层的动态,就可以发现这一点。下面俺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天皇的意向。
迹象1——铃木组阁
二战期间日本的最后一任内阁是“铃木内阁”,任期是1945年4月7日至8月17日。铃木贯太郎是日本高层中,【主和派】的代表。让这样一个人来组阁,很容易激怒日本军部中的少壮派好战分子。
顺便说一件往事:
1936年,日本一些激进的少壮派军官(皇道派)发动“226兵变”。他们列出一份“7人暗杀名单”,其中就有铃木贯太郎。当时铃木身中2枪,经抢救幸免未死。
试想一下:如果天皇没有停战的意向,怎么会让他来组阁?所以,至少在4月初,天皇就已经意识到:日本再打下去没有希望。
迹象2——天皇的停战通电
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前一个迹象比较牵强,不够明显。那么俺再来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。
7月12日,日本外相(外交部长)给驻苏联大使发了一个紧急电报(天皇要求停战的通电),要求驻苏联大使转达天皇关于结束战争的意图。当时苏联和日本尚未交战,日本企图让苏联充当中间人,促成日本与美国的和谈。
关于这份“天皇要求停战的通电”,可以参见服部卓四郎写的《大东亚战争全史》第1620页(截图如下)。此人是直接参与二战的军部参谋,这本书对日本方面有详细的记述。
从上述这几个迹象可以看出——天皇在投降之前好几个月,就意识到日本没戏了。而那时候,美国尚未投放原子弹,苏联也尚未出兵。
所以,原子弹【不是】日本投降的关键性因素;苏联出兵同样【不是】关键性因素。这两件事儿,顶多算是“锦上添花”而已。那么,促使日本投降的关键性因素是啥捏?下面俺来介绍一下。(注:这里虽然俺不敢沟通作者的观点,为了尊重作者原创和读者,还是让朋友们自己判断吧)
★日本投降的关键性因素——战略轰炸(焦土战术)
在欧洲战场,同盟国(美、英、苏)很早就对德国进行战略轰炸,而且效果还不错。很自然的,美军也想对日本搞战略轰炸。之所以一直没搞成,是因为美军的基地距离日本本土太远了(超出了美军轰炸机的作战半径)。而航母又不适合用来搞战略轰炸。
到了1944年,出现两个转折点:
◇转折点1——B-29 服役
1944年5月份,波音生产的 B-29 轰炸机投入服役。这玩意儿是二战中最先进的轰炸机,各项指标(续航距离、飞行高度、飞行速度、载重量、火控系统)都名列第一。于是美军就拥有了对日进行战略轰炸的利器。
一开始,美军使用成都的双流机场进行对日战略轰炸,但是效果非常【不】理想:
其一,成都距离日本太远,B-29 只能轰炸到日本本土的西南地区(冲绳、九州岛、本州岛西南部);
其二,成都距离日本太远,B-29 需要减少装弹量以加装燃料;
其三,军事物资(弹药和维修的零配件)运往成都很麻烦,需要走“驼峰航线”。
由于上述弊端,从成都起飞进行的战略轰炸,在整个1944年下半年,才搞了10次,累计投弹量仅仅只有800吨——和后面提到的投弹量对比,800吨少得可怜。
◇转折点2——美军攻占“马里亚纳群岛”
在同年的6月份,出现第二个转折点——美军攻占“马里亚纳群岛”。该群岛中的几个大岛是:关岛、塞班岛、提尼安岛(天宁岛)。以这几个岛屿为基地,日本本土正好处于 B-29 的作战范围之内。而且美军可以利用海运把大量的战略物资送到这几个岛屿。
美军花了大半年时间扩建岛上的机场和相关设施,并把成都的 B-29 全部迁移过来。到了1945年初,对日本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条件就成熟了。
◇关键人物——柯蒂斯·李梅
要聊对日战略轰炸,必须要聊到“柯蒂斯·李梅”(Curtis LeMay)这个人。
此人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,没上过正规军校。他从平凡的 B-17 轰炸机驾驶员开始干起,一路升到将军(二战时,美军航空部队中最年轻的少将)。二战后,官至“空军四星上将”,并负责组建美国的“战略空军司令部”。
柯蒂斯·李梅这人的脑瓜子很灵光,他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招数用于对日战略轰炸。此招数的关键点如下:
1. 把“炸弹”改为“燃烧弹”(日本城市的建筑物以木结构为主)
2. 把“日间轰炸”改为“夜间轰炸”(日本缺乏雷达和夜航战斗机,夜间的防空力量很弱)
3. 把 B-29 的飞行高度降低至“5000至6000呎”(这个高度是日本防空炮火的断层)
4. 把 B-29 的机关炮和各种弹药都卸掉,腾出载重量用来装燃烧弹(这招很冒险,李梅赌日本的战斗机所剩无几)
事实证明——李梅是个天才。他发明的这种新战术(绰号“李梅火攻”),对日本造成【毁灭性打击】。其破坏程度,远远超过两颗原子弹的总和。B-29 因此被日本人称为【地狱火鸟】。
下面让大伙儿见识一下“李梅火攻”的效果。
◇火烧东京
第1次“火烧东京”是1945年2月23日,出动174架 B-29,东京约2.56平方公里的市区被焚。但李梅对这个效果不满意。
第2次“火烧东京”是3月9日,当地刮9级大风(据说李梅故意挑大风的日子)。美军出动334架 B-29(数量接近上一次的两倍)。飞抵东京上空后,B-29 投放的燃烧弹呈现一个巨大的“十字”形状——这么干是为了充分利用风力。而且无论风向如何变化,都可以烧毁足够大的面积。
那天的空袭结果,创了人类军事史的记录——史上最具破坏性的“非核武空袭”。有些调查报告甚至认为:那天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广岛原子弹。日本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超过8万(但这个数据【没有】包含当地的朝鲜劳工和台湾劳工,也【没有】包括某些失踪人口),另有10万人严重烧伤。
整个东京有41平方公里的面积被焚毁,包括繁华的商业区下町。26万7千多幢建筑付之一炬,上百万人无家可归。
燃烧弹产生高温让东京市区的河流都【沸腾】了。第二天清晨,河面上漂浮着大量【煮熟的尸体】。大火产生强烈的空气对流(洋文叫“Firestorm”),连轰炸机都感受到热浪。(俺曾经看过一篇报道,其中提及)某个美军机组人员说他闻到“烤肉的味道”。
次日早晨,日本天皇从皇宫地下室出来。当他看到东京市区如地狱般恐怖,惊呆了。前面俺提到:天皇至少在4月份就开始推动和谈。原因或许就在这里。
为了让大伙儿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,放几张当年的照片:
3月9日之后,美军又多次空袭东京。由于很多东京市民已经疏散,伤亡人数没有超过3月9日那次。经过多次火烧,东京的工业基本被摧毁。
◇对其它大型城市的火攻
3月9日火烧东京之后,李梅不给日本人以喘息的机会。
3月10日晚,出动317架 B-29 轰炸名古屋;
3月13日晚,出动300架 B-29 轰炸大阪;
3月16日晚,出动400架 B-29 轰炸神户;
……
到了3月19日,李梅不得不暂停空袭——不是因为他心软,而是因为他用力过猛,把库存的燃烧弹全用完了。从3月9日到3月19日(仅仅10天),累计投掷燃烧弹近【1万吨】。
之后,美国本土加大燃烧弹的产量,李梅在4月份恢复对日本大城市的空袭。
截止6月15日,美军共进行了17次大规模轰炸,覆盖日本所有大型城市,而美军只损失136架 B-29。
以下是几张相关的照片:
◇对中型城市的火攻
6月15日之后,美军的空袭扩大到了中小城市和交通线。
以下是几张相关的照片:
◇“焦土轰炸”的战略意义
在日本投降前的最后半年(1945年3月~8月),战略轰炸对日本军工业的破坏如下:
炼油工业产量下降 83%
飞机引擎产量下降 75%
飞机机身产量下降 60%
电子装备产量下降 70%
(以上数据摘自李德·哈特所著的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》第658页。
对工业的打击还不是最关键的。更致命的打击是——动摇了日本的军心/民心。在战略轰炸没有开始之前,虽然日本海军已经在太平洋上吃了多次败仗,但日本普通民众依然深信——大日本皇家必胜。
等到美军进行了几个月的战略轰炸之后,【战败情绪】开始在普通民众当中蔓延。不光民众,连很多军官都开始意识到:这场战争根本没希望打赢。
同样在李德·哈特这本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》中,也提到类似观点:“尤其是轰炸作战的事实使得日本人民认清:他们的军队已经不能再保护他们。于是投降,甚至于无条件的投降,也都无可避免。8月间的原子弹不过是再次确实证明大多数日本人民(除了疯狂的军国主义者以外)所早已认清的事实而已。”
★日本投降的关键性因素——战略封锁(饥饿战术)
◇概述
日本的地缘环境是很倒霉的——它是个岛国,而且极度缺乏资源,很多基本物资(粮食、铁矿、石油、焦炭、橡胶)都需要靠进口。所以,美军在进行战略轰炸的同时,也对日本进行战略封锁——切断日本的海上运输线。
在以往的战争中,“海上封锁”常用的招数是潜艇战(一战和二战都这么干过)。当时日本已经加强了商船的海上护卫,继续用潜艇封锁,效果不理想。于是美军采用一种新的封锁方式——使用水雷封锁日本的航线。该作战计划代号“饥饿”(这个名称很贴切),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授权尼米兹上将负责。
传统的布雷方式靠的是水面舰艇。由于当时美军已经完全掌握日本本土的制空权,所以尼米兹决定用“空中布雷”的方式,效率比较高。和“焦土轰炸”一样,该任务也是由 B-29 来搞定,具体落实的指挥官依然是李梅(看来他是日本人的克星)。
◇实施过程
准备阶段
1945年1月,美国海军的水雷专业人员到达提尼安岛,设立了水雷装配中心。他们负责对水雷触发引信进行调整和改进,以增加日军清扫时的难度;同时为水雷加装降落伞(减缓空投时的下落速度),避免入水时因为压力过大而爆炸。
同样在1月,美军出动 B-29 在越南和新加坡的周边海域布雷(注:这两地尚在日军控制下)。这是美军在二战中首次大规模的航空布雷行动。选择越南和新加坡进行空中布雷,主要是为了进行实战演练。
第1阶段——3月27日至5月2日
出动 B-29 轰炸机246架次,布雷2030枚。
布雷海域:下关海峡、吴港、佐世保军港。
直接效果:日军增援冲绳的“大和舰队”无法经下关海峡南下,改由丰后水道南下。因此,该舰队过早地进入美军飞机的攻击范围。大和号超级战列舰(日本海军最后的家当)被击沉。
第2阶段——5月3日至5月12日
出动 B-29 轰炸机195架次,布雷1422枚(此次布雷开始使用抗扫能力较强的“水压水雷”)。
布雷海域:除继续在下关海峡进行布雷,还在东京、大阪、神户等港口和濑户内海主要航道上布雷。
直接效果:由于濑户内海遭到水雷封锁,从中国东北和朝鲜驶来的许多船只无法进入濑户内海,被迫改到九州或本州西北港口卸货。
第3阶段——5月13日至6月6日
共出动 B-29 轰炸机209架次,布雷1313枚(此次布雷开始使用另一种抗扫能力较强的“低频音响水雷”)。
布雷海域:由于濑户内海遭封锁后,日本船只改往九州或本州西北停靠。所以此次布雷集中在上述水域。
直接效果:日本被迫于5月14日、5月23日、5月27日关闭清水、横滨和东京港。日本与亚洲大陆的海上运输量急剧下降。
第4阶段——6月7日至7月8日
出动 B-29 轰炸机404架次,布雷3542枚。
布雷海域:继续补充日本各个港口的水雷。
直接效果:日本的海上运输量继续猛降。以神户和大阪港为例,5月卸货量为32万吨,而7月仅为4.4万吨,降幅达86%!
第5阶段——7月9日至8月15日
出动 B-29 轰炸机474架次,布雷3746枚。
布雷海域:除了继续在日本港口布雷外,开始在朝鲜的釜山、罗先、马山、元山、兴南、清津等港口布雷。
直接效果:连原先停泊在朝鲜的商船也无法出海。
◇“饥饿行动”的战略意义
简而言之:日本的海上生命线基本瘫痪。
这四个半月中,日本的进口物资下降了【至少九成】。很多急需的战略物资(石油、煤炭、铁砂)供应不上,导致军工企业纷纷停产;再加上燃料极度缺乏,日军大批飞机、舰艇被迫停飞、停航。
粮食方面:从中国搜刮来的250万吨大米,堆在朝鲜港口运不出去,而日本国内却闹粮荒。为了优先保证军队口粮,给平民的粮食配给降至最低限度。假如日本没有在8月15日投降,(一段时间之后)连军队的军粮也会短缺。这种情况下,再狂热的武士道精神也无法对抗饥饿。
◇补充说明
估计某些读者会纳闷:为啥日本人不采取扫雷措施捏?
在维基百科关于“饥饿行动”的词条,提及如下这段:“当时美国海军正开发各种不同的水雷,有磁力引爆的 M4 以及 M11、利用磁力、音响、水压的互换性引爆的 M9、磁力/水压并用的 A6 等。各种水雷被广泛应用在此次作战计划。
日本海军总共使用了2至5套扫雷方式来针对磁力水雷,并且使用音爆弹引爆音响水雷,但却并未有效采取针对“水压水雷”以及“低频音响水雷”的扫雷手法。”
现在你是否深刻体会到——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】。技术不行,战争中就会被别人玩死。
★日本战败的【必然性】
为了避免某些读者跟俺抬杠,先声明一下:
此处所说的【必然性】指的是发生的概率非常接近于 100% 以至于此概率与 100% 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。
本文重点是谈“导致日本投降”的直接原因,所以对“战败的必然性”,俺在本章节只简单说说”工业实力差异对军事的影响“。
◇日本军事上的【弱点】
从太平洋战争一开打,日本就一直紧缺几样东西——航空母舰、舰载机、舰载机飞行员。
缺少航空母舰和舰载机,表面原因是——日本的工业实力不如美国;但,即使日本的工业实力跟美国一样好,它造航母的速度还是不如美国,因为日本【本土】缺少很多战略资源(比如铁矿石)。
二战前,日本有非常多优秀的海军飞行员。但是跟美国开打之后,这些优秀的飞行员阵亡一个就少一个(没有得到补充)。为啥捏?因为训练一个优秀的飞行员,需要消耗很多航空燃油。而战争期间,日本的石油很紧缺。所以日本没能补充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。
包括日本采用“神风自杀攻击”也是基于此。因为训练自杀式的飞行员要容易得多,(相比训练常规飞行员)所消耗的航空燃油也少得多。
◇美国军事上的强项
美国的情况正好跟日本相反。二战前,美国无论是航母数量、还是优秀的舰载机飞行员,都远远【不如】日本。但是美国的工业实力世界第一(而且远远超过第二名),美国本土的各种战略资源(媒、铁、石油)都很齐备。另外别忘了,美国的科技实力也远超日本。
结果就是:美国参战时间也就“3年零8个月”,单“护航航母”造了超过100艘,“作战航母”造了30多艘。至于作战飞机更是不计其数。而且还用很快的速度培训了大量优秀的飞行员(美国的训练用油很充足)。
美国在太平洋战争【之前】的航母列表(数量比日本少)
编号 | 名称 | 开工日期 | 下水日期 | 服役日期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CV-1 | 兰利号 | 1911年10月18日 | 1912年8月14日 | 1922年3月20日 | 由运煤舰改装,被日军重创,自沉 |
CV-2 | 列克星敦号 | 1921年1月8日 | 1925年10月3日 | 1927年12月14日 | 珊瑚海海战被日军击沉 |
CV-3 | 萨拉托加号 | 1920年9月25日 | 1925年4月7日 | 1927年11月16日 | 1946年退役 |
CV-4 | 突击者号 | 1931年9月26日 | 1933年2月25日 | 1934年6月4日 | 1946年退役 |
CV-5 | 约克城号 | 1934年5月21日 | 1936年4月4日 | 1937年9月30日 | 中途岛海战被日军击沉 |
CV-6 | 企业号 | 1934年7月16日 | 1936年10月3日 | 1938年5月12日 | 冲绳战役被2驾神风自杀飞机重创,1947年退役 |
CV-7 | 胡蜂号 | 1936年4月1日 | 1939年4月4日 | 1940年4月25日 | 萨沃岛海战被日军击沉 |
CV-8 | 大黄蜂号 | 1939年9月25日 | 1940年12月14日 | 1941年10月20日 | 圣克鲁兹海战被日军击沉 |
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【新投入服役】的航母列表(不含超过100艘的“护航航母”)
编号 | 名称 | 开工日期 | 下水日期 | 服役日期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CV-9 | 埃塞克斯号 | 1941年4月28日 | 1942年7月31日 | 1942年12月31日 | 1969年退役 |
CV-10 | 约克城号 | 1941年12月1日 | 1943年1月21日 | 1943年4月15日 | 与CV-5同名,1970年退役 |
CV-11 | 无畏号 | 1941年12月1日 | 1943年4月26日 | 1943年8月16日 | 冲绳战役被神风自杀飞机重创,1974年退役 |
CV-12 | 大黄蜂号 | 1942年8月3日 | 1943年8月30日 | 1943年11月29日 | 与CV-8同名,1970年退役 |
CV-13 | 富兰克林号 | 1942年12月7日 | 1943年10月14日 | 1944年1月31日 | 被神风自杀飞机重创,1947年退役 |
CV-14 | 提康德罗加号 | 1943年3月1日 | 1944年2月7日 | 1944年5月8日 | 共受3驾神风自杀飞机重创,1973年退役 |
CV-15 | 伦道夫号 | 1943年5月10日 | 1944年6月28日 | 1944年10月9日 | 1969年退役 |
CV-16 | 列克星敦号 | 1941年7月15日 | 1942年9月26日 | 1943年2月17日 | 与CV-2同名,多次受伤,1991年退役 |
CV-17 | 碉堡山号 | 1941年9月15日 | 1942年12月7日 | 1943年5月24日 | 冲绳战役被2驾神风自杀飞机重创,1947年退役 |
CV-18 | 胡蜂号 | 1942年3月18日 | 1943年8月17日 | 1943年11月24日 | 与CV-7同名,1972年退役 |
CV-19 | 汉考克号 | 1943年1月26日 | 1944年1月24日 | 1944年4月15日 | 坊之岬海战被神风自杀飞机重创,1976年退役 |
CV-20 | 本宁顿号 | 1942年12月15日 | 1944年2月26日 | 1944年8月6日 | 1970年退役 |
CV-21 | 拳师号 | 1943年9月13日 | 1944年12月14日 | 1945年4月16日 | 1969年退役 |
CVL-22 | 独立号 | 1941年5月1日 | 1942年8月22日 | 1943年1月14日 | 二战后用作核弹试验的靶舰 |
CVL-23 | 普林斯顿号 | 1941年6月2日 | 1942年10月18日 | 1943年2月25日 | 莱特湾海战被日军舰载机重创,后自沉 |
CVL-24 | 贝劳森林号 | 1941年8月11日 | 1942年12月6日 | 1943年3月31日 | 1960年退役 |
CVL-25 | 科本斯号 | 1941年11月7日 | 1943年1月17日 | 1943年5月28日 | 1947年退役 |
CVL-26 | 蒙特利号 | 1941年12月29日 | 1943年2月28日 | 1943年6月17日 | 1956年退役 |
CVL-27 | 兰利号 | 1942年4月11日 | 1943年5月22日 | 1943年8月31日 | 1947年退役 |
CVL-28 | 卡伯特号 | 1942年3月16日 | 1943年4月4日 | 1943年7月24日 | 1967年借给西班牙,1989年退役 |
CVL-29 | 巴丹号 | 1942年8月31日 | 1943年8月1日 | 1943年11月17日 | 1954年退役 |
CVL-30 | 圣哈辛托号 | 1942年10月26日 | 1943年9月26日 | 1943年11月15日 | 1947年退役 |
CV-31 | 好人理查德号 | 1943年2月1日 | 1944年4月29日 | 1944年11月26日 | 1971年退役 |
CV-36 | 安提坦号 | 1943年5月15日 | 1944年8月20日 | 1945年1月28日 | 1963年退役 |
CV-38 | 香格里拉号 | 1943年1月15日 | 1944年2月24日 | 1944年9月15日 | 1971年退役 |
CV-39 | 尚普兰湖号 | 1943年3月15日 | 1944年11月2日 | 1945年6月3日 | 1966年退役 |
编程随想注:
1. 航母编号以 CVL 开头的,是轻型航母。
2. 除了上表列出的,尚有9艘作战航母(编号如下)是二战期间开工建造,但投入服役时,日本已经投降。俺就不列出来了。
(CV-32、CV-33、CV-34、CV-37、CV-40、CV-41、CV-42、CV-43、CV-45)
本文发出后,某读者提醒俺补充日本航母的列表,作为对比。于是俺增补了如下几个表格。
日本在太平洋战争【之前】的航母列表(数量比美国多)
名称 | 开工日期 | 下水日期 | 服役日期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凤翔号 | 1920年12月16日 | 1921年11月13日 | 1922年12月22日 | 中途岛海战后,转作训练船,1946拆解 |
赤城号 | 1920年12月6日 | 1925年4月22日 | 1927年3月25日 | 中途岛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加贺号 | 1920年7月19日 | 1921年11月17日 | 1928年3月31日 | 中途岛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龙骧号 | 1929年11月26日 | 1931年4月2日 | 1933年5月9日 | 东所罗门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苍龙号 | 1934年11月20日 | 1935年12月23日 | 1937年12月29日 | 中途岛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千岁号 | 1934年11月26日 | 1936年11月29日 | 1938年7月25日 | 由水上机母舰改造,莱特湾海战被美军击沉 |
千代田号 | 1936年12月14日 | 1937年11月19日 | 1938年12月15日 | 由水上机母舰改造,莱特湾海战被美军击沉 |
飞龙号 | 1936年7月8日 | 1937年11月16日 | 1939年7月5日 | 中途岛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瑞凤号 | 1935年6月20日 | 1936年6月19日 | 1940年12月27日 | 莱特湾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翔鹤号 | 1937年12月12日 | 1939年6月1日 | 1941年8月8日 | 菲律宾海战被美军潜艇击沉 |
瑞鹤号 | 1938年5月25日 | 1939年11月27日 | 1941年9月25日 | 莱特湾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【新投入服役】的航母列表
名称 | 开工日期 | 下水日期 | 服役日期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祥凤号 | 1934年12月3日 | 1935年6月1日 | 1942年1月26日 | 珊瑚海海战被美军舰载机击沉 |
龙凤号 | 1933年4月12日 | 1933年11月16日 | 1942年11月28日 | 由潜水母舰改造,停泊港内遭美军空袭重创,废弃 |
大凤号 | 1941年7月10日 | 1943年4月7日 | 1944年3月7日 | 菲律宾海战被美军潜艇击沉(仅仅中一枚鱼雷) |
云龙号 | 1942年8月1日 | 1943年9月25日 | 1944年8月6日 | 遭遇美军潜艇被击沉 |
天城号 | 1942年10月1日 | 1943年10月15日 | 1944年8月10日 | 停泊港内遭美军空袭炸沉 |
葛城号 | 1942年12月8日 | 1944年1月19日 | 1944年10月 | 因燃料不足,从未作战,1946拆解 |
信浓号 | 1940年5月4日 | 1944年10月8日 | 1944年11月19日 | 遭遇美军潜艇被击沉 |
日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建造,但是【未完工】的航母列表
称 | 开工日期 | 下水日期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
笠置号 | 1943年4月14日 | 1944年10月19日 | 1945年4月停工 |
阿苏号 | 1943年6月8日 | 1944年11月17日 | 1944年11月停工 |
生驹号 | 1943年7月5日 | 1944年11月17日 | 1944年11月停工 |
伊吹号 | 1942年4月24日 | 1943年5月21日 | 1945年3月停工 |
◇日本有打赢或打平的可能性吗?
偷袭珍珠港之前,日军名将山本五十六就很担心日本的前途。他曾经在哈佛留学而且担任过日本驻美国大使馆的武官,很清楚美国的战争潜力。实际上,他一直反对跟美国开战。但是在当时的日本军部,狂热的少壮派军官已经占据主导。
电影《虎!虎!虎!》中,山本五十六有一句经典台词:我们惊醒了沉睡的巨人,现在他已怒不可遏。
(这句话应该是编剧虚构滴,但可以大致反映出山本五十六的真实想法)
某个军事史学家提到说:不论日军击中的是修理篷还是航空母舰,对珍珠港的袭击本身就已经决定了日本战败的命运。
俺认为上述观点非常正确——即使日军的运气足够好,开战时能够把美军的作战航母全部击沉,只需要2年(甚至更短),美国海军的综合实力就会反超。看看上面那个表格,美国海军单单在1943年一年,就有15艘新建的航母投入服役。而且除了航母,美国海军在很多其它方面,也远超日本。
★中国战区的意义,到底有多大?
俺把这个话题放到本文的末尾来聊,前面的内容相当于铺垫。
◇俺的分析
要聊“中国战区的意义如何”,可以采用“反向思考”的方式。咱们来假设一下:如果中国战区的最高指挥官老蒋早早就投降日本,对二战的战局会有哪些影响?
编程随想注:
很多读者把“投降”跟“投靠”混为一谈。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。本文谈的是“中国战区的作用”。如果老蒋“主动投靠”,那就不是【战区】了。
另外,本文标题的定语是“二战中”,所以这里假设的投降,时间段是指1939年~1945年。
根据《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》(第198页)记述:太平洋战争爆发时,日本在满洲有13个师,中国大陆(长城以南)有22个师。
如果整个中国战区沦陷了,那么日本可以把关内(长城以南)的陆军(22个师)抽调到其它地方;但是东北的日军还是要保留(因为驻扎东北的日军,是为了防苏联)。
那么,这些(从关内)抽调出来的日本陆军,能延缓日本的崩溃吗?俺的回答是:不能!下面是俺的分析。
第1点
本文前面已经论证了,导致日本崩溃的【主要】原因是“战略轰炸”和“战略封锁”。
(注:俺当然也承认其它原因的存在,但分析问题要抓主要矛盾)
第2点
美军能够【高效地】实施“战略轰炸”和“战略封锁”,是因为两个条件:其一是 B-29 投入服役;其二是美军攻占几个【关键性岛屿】,作为 B-29 的基地。
补充说明:
某读者留言,认为俺提到的“关键性岛屿”是马后炮。
其实在当年,日本划定了一个【绝对国防圈】,这几个关键性岛屿都包含在内。这几个岛屿失守之后,直接导致东条英机内阁垮台。
由此可见,这几个岛屿的“关键性”,不是俺的马后炮。
第3点
显然,日本无法阻止波音生产的 B-29 投入服役。
所以,日本如果想要延缓崩溃,只能阻止或延缓美军攻占那几个关键性岛屿。
第4点
那么,从中国抽调出来的日本陆军,能否用来加强关键性岛屿的防御捏?俺认为:不能!
因为这几个关键性岛屿,本身都很小(数据如下,摘自维基百科),只能部署【很有限】的地面部队(而且本来已经有部署了)。另外,面积很小的岛屿,【没法】构建纵深防御体系。总而言之,要想守住那几个关键性岛屿,只能靠【打赢航母战】才行;否则的话,再多的地面部队也无济于事。
塞班岛120平方公里
提尼安岛(天宁岛)101平方公里
硫磺岛22平方公里
(作为对比,长江口的崇明岛1225平方公里)
第5点
从上述这几个步骤的分析,你可以看出——不管中国战区的局势如何,对美国佬的策略(战略轰炸和战略封锁)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。换句话说,不管中国战区如何,日本崩溃的时间表【不会】有太大变化。